关于超链接中的下划线这个及细节的问题,想必大家都有过讨论和思考,最重要的原则即:让使用者清楚的区分超链接文本和其他文本形式,并潜意识知道可以点击。但对于是否可以潜意识知道可以点击,还是有争议的,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见解。
不妨分几个场景讨论一下:
1. 导航区域,潜意识我会去点击。
即便有下划线也是个“古老形式”的摆设,所以一般没有下划线;好的设计不仅满足点击,还满足视觉的层级关系。
2. 整页全是链接,下划线成了可有可无的表现。
象新浪、搜狐首页都是可以点击的,所以下划线的有无意义也就不大,猫扑在首页设计中就去掉了可有可无的下划线。(下图自上而下依次为:新浪、搜狐、猫扑。)
3. 可以点击吗?别让我去猜!
看下面的设计抓图,只有Google和百度的设计我没有疑惑,其他两个的设计我要自己去猜。
4. 在超链接和文本混排的情况下,下划线更容易让我们去点击。
5. 独立超链接,不加下划线不足以“明示”。
6. 需要特别突出显示的链接,必要的时候使用“伪按钮”。
关于伪按钮的问题,臭鱼在其接受伪按钮已阐述的比较明确,在此不再赘述。
说明:大家根据具体的环境而定,目的是让超链接更容易被潜意识的点击,避免过多的尝试和思考而浪费浏览者更多的时间。
附:超链接的作用
罗嗦一下基本概念,所谓的超链接是指从一个网页指向一个目标的连接关系,这个目标可以是另一个网页,也可以是相同网页上的不同位置,还可以是一个图片,一个电子邮件地址,一个文件,甚至是一个应用程序。而在一个网页中用来超链接的对象,可以是一段文本或者是一个图片。当浏览者单击已经链接的文字或图片后,链接目标将显示在浏览器上,并且根据目标的类型来打开或运行。
超链接的基本分类:
按照链接路径的不同,网页中超链接一般分为以下3种类型: 内部链接,锚点链接和外部链接。
如果按照使用对象的不同,网页中的链接又可以分为:文本超链接,图像超链接,E-mail链接,锚点链接,多媒体文件链接,空链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