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网络 >> 文章中心 >> 网站建设 >> 网站建设问答 >> 小伙拼搏5年 做成重庆最大的人才网

小伙拼搏5年 做成重庆最大的人才网

作者:佚名      网站建设问答编辑:admin      更新时间:2022-07-23

 

重庆人才网总经理郑汉林网上寻觅商机

成功秘诀:抢占市场先机,抵御互联网太多的诱惑,专注且反复做最简单的事情

重庆人才网站市场,郑汉林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淘金者,时至今日,还有不少人想拼命挤进这个市场,最多时竞争对手不下7家。但5年过后,29岁的郑汉林成为了这个市场的老大。

2006年春节过后的一个晚上,郑汉林同他原任职的一家软件公司老板吃饭,在饭桌上,郑汉林说,我的重庆人才网已经做了4年了。

“我要辞职,一心一意做起了重庆人才网。”一年后,重庆人才网成了重庆人才市场网站中的老大,月收入20多万元。郑汉林终于缓过一口气,“短时间内不会有人能超越我们了。”

初做网站

想帮更多人找工作

郑汉林是安徽安庆人,2002年6月份来重庆闯天下,当时想找一份软件程序方面的工作,到重庆后,郑汉林和大多数求职者一样,先在重庆的各大人才市场转了转,但结果令他非常失望,“那么多人才市场,我都没找到满意的工作,但我觉得不是没有需求,而是市场信息太少。”

正是有了这么一段经历,让郑汉林谋发了自己做一个重庆人才网站的想法。由于自己本来就是软件程序员出生,对互联网也比较熟悉,经过几个月的简单开发后,第一版的重庆人才网上线了。所有产品免费,企业和个人都可以任意在上面发布自己的信息。

由于当时重庆没有一个好的人才市场网站,因此这个网站在面世后不久,访问量就急剧攀升,到2003年年底时,这个网站就有了7万多个人用户的注册量,同时还有几千家企业开始在上面寻找人才。
“最初没想过赚钱,因为我有正式的工作,初衷就是想帮助更多人方便地找到工作,不要像我当年那样。”郑汉林回忆说。

发展迅猛

网站生意越来越好

从2002年到2005年,郑汉林白天上班,晚上写程序做网站,虽然很累,但乐在其中。做到2005年,重庆人才网开始有一定的知名度了,企业注册会员达到了3万多家,个人注册会员达到了40万,而且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上招聘也越来越成为更多人求职的手段。

看到网站发展得越来越好,2005年底,郑汉林注册成立了公司,办公地点就是自己在大石坝买的房子,公司招聘了3个人就开干。公司化运作后,网站开始收取会员费,公司日常事务全部由老婆负责。

本来郑汉林还想先亏几个月再盈利,没想到刚成立公司,宣布收费的第一个月就收入了2万多块钱。

随着公司越做越大,郑汉林考虑辞去工作专职创业。当时网站一个月的收入稳定在2万元左右,还要养活4个人,如果辞职出来创业,资金的压力、经营的压力都非常大。

放弃高薪

专职创业成为老大

2006年春节后,郑汉林辞去6000多元的高薪,专职创业。两口子进行了明确的分工,老婆主外、管市场,郑汉林主内、负责管理和网站开发。

郑汉林专职创业后,对网站进行了重新改版,改版后的人才网,向个人和企业提供了更多的使用功能。作为重庆最早的人才网站,郑汉林抢到的市场先机,经过5年的积累,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在这一年,重庆人才网的会员突破40万,企业用户7万家,每天都有不下二十几家新企业登录重庆人才网寻找适合的人才。重庆人才网的收入也从最初的2万元,发展到如今的20万元,主要销售收入来自于会员费和网络广告。

“先入为主是我们取得成功的关键,在这么多年中,也有很多竞争对手模仿我们,但都没有成功,做互联网诱惑太多,最关键的是要专注。”郑汉林说。

“我的成功在于专注”

记者:我想很多人都会感兴趣,为什么重庆最大的人才网站居然会是安徽人做的,为什么重庆人没有发现这个商机?

郑汉林:其实也有重庆人做过类似的网站,但他们不专注,他们不懂得最成功的生意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而不是提供很多花俏的功能应用。企业只关心在这里招不招得到人,除了这个,其余都没有意义。

记者:怎么看待竞争对手?

郑汉林:重庆的互联网行业不乏聪明人,到今天仍然有人想介入这个领域,但是没有关系,重庆的网上招聘市场还非常大,大家都有机会。

记者:网上招聘,很多资料都是公开的,你不怕竞争对手来抄袭?

郑汉林:发生过这种事,还曾经有竞争对手效仿我们,不过没有关系,未来3年能超越我们的对手估计还没有,呵呵。

记者:你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郑汉林:专注,其实人才网从诞生起到今天,功能结构从来没变过,一直做下去,就有机会。

编者按 1995年重庆“凡诚BBS”的开通,宣告了重庆互联网产业时代的到来。12年过去了,重庆的网站从最初的几个发展到今天的600多个,期间也踊跃出了像163888、祥瑞网、天极网这样一大批在国内知名的网站,但与北京、上海、广州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163888创始人郑立对此感触颇深:同样是招一个程序员,在重庆可能找上一个月都找不到,但在北京只要打了广告,第二天就有人上门应聘。

尽管如此,重庆的互联网产业仍然快速增长。特别是近两年,频频有重庆的个人网站开始大幅度实现盈利。种种迹象说明,重庆的互联网产业越来越火热,越来越吸引众多投资机构的关注。

在这样的产业背景下,本报将用一周的时间,报道非常有特色,但还不为人知的重庆网站背后的故事,希望这些网站的创业故事能带给读者更多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