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网络 >> 文章中心 >> 网站建设 >> 网站需求分析 >> 高歌猛进的互动点评模式网站

高歌猛进的互动点评模式网站

作者:佚名      网站需求分析编辑:admin      更新时间:2022-07-23

最近用百度尝试着搜索了一下青岛几个著名的菜馆,发现对于同一个菜馆的信息,很多网站上都有,而且做的大同小异,这些网站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城市门户的社区论坛的“美食餐饮”频道,一部分是被网友自发编写的“XX特色美食不完全手册”等所收录,这部分是那些喜爱美食的网友的心血之作,数量不多,一家之言,写得零碎而有趣。另一部分是这些城市门户网的美食频道的搜集所得。

第二类是各种餐馆信息的分享网站,如饭桶网、订餐小秘书、中国搜饭网、搜搜客的订餐宝,还有就是各大城市的订餐类网站,主要提供餐馆优惠打折与订桌的各种信息供网友搜索使用,也可以对这些餐馆进行基本的辅助性的打分与评论。

第三类是互动点评模式的网站,以第三方的角色,搭建一个开放性的平台,鼓励网友自发组织并点评各家特色餐馆,重在网友的参与性,如大众点评网、好评网、百评网与食色圈等。此类正是本文所讨论的重点,也是被业界所关注的焦点。

第四类是一些生活分类信息网站也以餐饮美食为突破口与侧重点,如普加网与口碑网等,这些网站一方面为网友提供着数量庞大的各种生活商务信息,一方面还在特色的频道分类中为网友开辟点评打分的功能。

而说到点评,有两个网站是不得不提的,一个是豆瓣网,一个就是大众点评网。因为这是点评模式在中国的创立者与开拓者,属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现在业界很多人欣赏杨勃的豆瓣网,其独创的Flickr+Amazon+SNS模式的应用,使得这个网站被人称为“极具张力的用户自组织型新一代社会化社区”。很多网友被这种应用所折迷,在这里“网友拥有一个网站编辑的权力”,实现了真正的web2.0理念的开放与平等,互助与共享。

与同是第三方点评性质的张涛的大众点评网相比,豆瓣网似乎更是“有文化人”的聚合地,而大众点评网则是有些平俗的气质,一帮被称为美食好爱者的网友急急吵吵、不明不解地评论着一家菜馆的饭菜的口味与价格。

不过,从应用的角度来看,这两个网站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定位不同而已,都是在用心地做着第三方互动点评模式,并且都已经小有名气,被众多的专家学者位拿来解剖研究。

从2003年张涛创立大众点评网开始,到今天,点评模式的网站已是遍地开花,除去大众点评网、口碑网、普加网之外,还有众多的书评影评、汽车手机、数码电子、旅游等方面的点评网站。其中的豆瓣网是最出色的一个。

提到评论,在三四年之前的web1.0时代,那是少数“评论员”与专家级精英所把持的权利与渠道,我们普通网友几乎没有对新闻、书籍、影视、餐馆的评论权与平台阵地,只能在死板的论坛社区里做些不起眼的排名与评论。

这从最初的精英主导式的门户网站发展的现在草根去中心式的开放性平台,很显然这是web2.0泡沫里一个值得追随的泡泡。不仅是点评模式的样板网——大众点评网与豆瓣网整合了博客与维基,甚至是SNS的应用,像普加网与口碑网也基本上走的这条道路,只不过前者注重的是网友的点评,后者注重是网友的发布。

有人把专业做第三方网上点评的网站又分为三种。

比较典型的一类是场所消费,这类网站点评的是餐馆、商场、健身场所和旅游景点等消费场所,著名的有大众点评网、饭桶网和紫页114等。

第二类是文化消费类,这类网站点评的大多为文化产品,包括博客、书籍、音乐、电影等,著名的有豆瓣网,点评的是图书、音乐和电影。

第三类是实物产品类。这类网站点评的是有形的消费品,包括汽车、数码产品等等,其中有汽车点评网等。这样的分类显得容易理解,但实际上很多网站的频道都涉及多种类型的产品。

从数据、网站简介与网站定位中可以看出,第三方评论性网站一般以某几个特定消费主体为评论对象,以结构化的形式吸纳网友对其评论,聚合网友的观点与点评,又以可操作的线下运作方式归纳成统一的观点向公众提供评论资讯。

这种被称为草根力量的观点汇集,使得原本罕有媒体价值的微(Micro)内容就聚合在了一起,积少成多,积沙成堆,汇流成河,并通过一定的编辑原则,将其结构化处理,也正是Wiki理念的现实应用,保证了最终评论的客观性、群众性、公正性与实用性,媒体价值与借鉴引导意义也就非常明显了。

这种被人们所看好的web2.0应用模式,已经被众多网站发扬光大,业界与风投也非常看好,几笔投资在成功应声落地。但还有很多问题困扰着这些点评类网站,最核心也是最首先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让用户分享这些信息呢?也就是如何让用户自发地组织并评论这些信息呢?

纵观很多带有点评分享性质的网站,除去大众点评网、口碑网与豆瓣网之外,鲜有做得个性独特,引人注目,光彩照人的。实际的情况是,大多数是员工去“扫街”或从别人网站上复制搜集餐馆基本信息,然后雇用几个员工进行规模化的点评,网站本身的机制依然是死的,说白了就是用web1.0的观念做web2.0的事情。

有人分析认为是这些网站缺少最基本的激励机制,有人认为缺少社区化运作,有人则认为是精神激励与兴趣聚合应用的缺失,所以在框架上都有点评模式的应用景象,却实质上是餐馆目录黄页。

我认为最基本的是缺少网站种子用户,餐饮美食评论虽然每位网友都可以点评一二,但是在利用价值上与引导上却不敢令人恭维,而雇用员工去规模化点评,则更陷入另一种困境(当然最初的引导非常必要)——用想象去点评,而不是实际消费后点评。

所以,用各种手段与激励方式来培养一批美食爱好者做为网站的种子用户,是一条可行之道。利益驱动效果比较好,但不是所有网站都有这种利益驱动的资源,同时利益驱动还会造成用户过分追求利益,而使信息的质量降低。

有朋友认为,“结合着利益驱动与精神激励、兴趣聚合是种不错的结合方式”。用精神激励使一些潜在的种子用户获得心理荣誉,使他们愿意分享自己的消费心得,并希望通过分享获得别人的关注和认。“同时引导其他的用户,通过信息关注和认可精英用户们,通过精英带动草根们的发展,而草根也产生了进步成为精英的渴望,点评分享网站就可以不断发展壮大。”

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有无意义还是另论,但对于任何网站来说,发展一批麦田所说的种子用户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只有20%的网友有点评的喜好与欲望,80%的网友都在看,而点评的质量与数量又影响着80%的网友的使用体验。